活动回顾 |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生活篇
向往的生活
青山叠嶂,峰峦密布
山峰山谷,交替起伏
这就是贵州
进入黔东南境内
仿佛走进了水墨山水之画廊
不知是否巧合,我们来到支教目的地前后的心情也如同这里的山峦般起伏不定。在出发前,我们幻想的是美好惬意的乡间生活——诗画般写意地在田埂上追逐,时而漫步于林中阡陌,在午后慵躺在草垛上休憩……但是当我们初来乍到,走进楼舍察望时,感觉瞬间从幻想跌回了现实~~
到达当地,环顾四周,想到在接下来九天里,即将要在这个地方面临的生活上的种种未知与挑战,内心是凝重与不安的。
可转念一想,苗寨依旧是那个想象中别致的苗寨,梯田在山脚层层叠摞,高脚民屋在半山上错落分布,三两只土狗在山间小路上嬉闹,成群的鸭鹅在浅塘里游动叫唤,这番景象不正是传说中那“向往的生活”吗?
#这鱼塘我承包了
抓鱼
任性做一次塘主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于从寨子前往最近的集市也需要1小时的车程,每隔两三天才能有机会搭乘村民的便车出去采购一躺食材,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吃到新鲜的鱼就只能自己动手去抓了。
兴奋与新奇使然,与村民商量好了之后,大家伙儿卷起裤脚,撸起袖子,拿着鱼篓就跳下了鱼塘。但因为经验不足,判断不够,一跳下去没走几步就被塘底的淤泥绊住了脚,纷纷踉跄地跌倒在水里,都成了泥孩子。随着满身沾上泥水,蓬头垢面的大家也开始破罐子破摔,边起哄边彼此泼起泥水来,闪躲着、吵闹着、欢笑着,场面让人捧腹也让人难忘。
说是鱼塘,也其实不过是农户家稻田边的一片水田,旁边散养着几只鸡鸭,颇有一番田园的野趣。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水洼,抓鱼新手也能收获颇丰。一会儿功夫五六条鱼便装进了篓中。带回厨房,养在水池里,我们又有了新的难题,怎么杀鱼,做什么菜。这现实的课题就像这连绵不断的山峰一般,接踵而至。但总归车到山前必有路,翻过这座山总能找到继续往前的道路,生活多半也是如此吧。
#大王叫我来巡山
捡柴
在这里,没有煤气,没有天然气。想要做饭就要烧柴,所以每每到了饭点,大家先愁的不是厨房里还有什么食材或者待会要做什么菜,而是还有没有足够的柴火。
为了保证柴火的充足,支教的小伙伴们每天早上6点便要冒着晨雾,徒步上山去捡树枝树皮并捆绑好运下来,然后放在空旷地上。经过一整天的暴晒,充分干燥后的树枝树皮才能作为柴火,被储藏起来以备做饭时使用。
看起来拾柴虽然简单,无非是作为大自然的搬运工。但要想做好这一件小事,却暗含着种种玄机。木柴的选择颇有讲究,虽然漫山遍野全是木材,但可以作为柴火的只有特定品种,且需要兼顾多种类型:引火用的树叶,起火用的小树丫和树皮,还有火旺时需要耐烧的粗壮树枝,都要在一次拾柴时备齐。配备齐全材料之后,如何运送也有门道:怎么捆扎,怎么搬运,怎么样多拿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毕竟进山一趟不容易,总想着多些获得。山里露水重,运回的柴火多半是湿漉漉的,这也是我们要先将柴火晒干的原因。这样一来,反倒多了件挂心的事。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时不时一片云就带来了一阵雨,人在教室上着课,忽然感受到一阵凉风或是听到雨点打在房檐,就得一阵快跑,去操场收柴。老师没来由地落跑,学生们却从未感到奇怪,这根本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罢了。
#上得学堂下得厨房
烧饭做菜
离开了城市生活里的明厨亮灶,第一次站在柴火灶台面前,所有人的大脑都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从何开始,因为第一步生火太过于困难,难免让人失去了开始的动力和尝试的勇气。
渐渐你便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而不习惯的:用几块三合板拼凑的砧板,锈迹斑斑的铁菜刀,几块兼顾洗碗、洗水池、抹桌子等不同功能的油布,还有固定在灶台里、不能拿出来清洗的大铁锅。事关做菜的每一步骤,都是新鲜的格式和布局。原本就失去了开始的动力,在接下来的数个步骤中,随时都有了放弃的理由。
我们刚开始是有些逃避的,有另一队同学先我两日到达,承担起了生活做饭的任务。在被照顾了几餐之后,或者是出于难为情的心态,或者那残存的些许挑战自我的冲动在蠢蠢欲动,我们终于挽起袖子开始学习在这里生存下来的基本技能。
真正开始之后,就发现事情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开始,你的手和大脑仿佛也开启了互相配合的模式。把固有的惯性思维抛开,把城市生活的执念放下,经过一次次的摸索、尝试,经历一次次的失败、重来,慢慢得,大家开始迎来成功,操作开始熟练,信心也越来越足了。每个人也掌握了许多以前从来未接触过的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我们惊奇地发现,好像剥去我们给自己按上地外壳,我们可以是任何一种人。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城里人,也可以是老师,同样也能是向往生活的那个生存者。
回首 & 思考
这些天的支教生活是独特而又充满挑战的。最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自己捡柴生火,自己做饭洗碗,动手和自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丁安安 2017级 经管学院
在当地的生活,对于支教团队的所有人而言是全新的体验,同样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无论是捡柴烧饭、买菜抓鱼,还是面临一连几天的停水停电,不论当时的我们经历了多少煎熬和困难,最终都一一克服走过来了。
虽然条件之艰苦使我们在起初有点手忙脚乱,格外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踵而来的更多是对过往生活品质的知足、对优质生活来之不易的感触以及对克服困难适应恶劣环境后的巨大成就感。
”益童黔行“,真正获益的又何止是当地的孩童?我们每一个人走入大山的人,都在这次服务学习的经历中,获得了反思自我和重访过去的机会。
成长,是不分年龄的,只要你愿意,每一刻都是一个蜕变的机会。
往期回顾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项目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教学篇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运动会篇
编辑:霄羽 思廷书院办公室
欧阳 思廷书院办公室